就在香港鬧市的海濱一角,靜靜地矗立一座略顯破舊的建築物,以前去上德文課時都沒留意到這個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商場,自從看到新聞知道下年或許會收地清拆後,那日乘 Day-off 之便,在大雨下一訪這個人跡罕至的海軍商場⚓️


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海軍商場,由香港軍人輔導會(Servicemen’s Guides Association)持有,從前的分域碼頭是列國軍艦來港水兵登陸的第一站,小小灰色的三層建築就在演藝對出近海皮位置,從金鐘中信大廈步行前往約五分鐘的路程。
走入只有三層的海軍商場就像瞬間回到了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商場裡的陳設、裝飾都是濃濃的懷舊歐美風。過去的歲月,如今都被封存在這近海的一隅。
灣仔分域碼頭在過去半個世紀是列國海軍登陸香港的地方,分域碼頭就是海軍阿兵哥上岸的第一個「景點」,而附設的海軍商場就是外國水手登陸香港的第一站,灣仔一帶的酒吧多是慣了四海飄流的士兵軍官的接續下一個Check point🍻
一走進商場,經過一條十步距離的短通道後,走過尚在營業的意大利食材店、手信店、理髮店後,便已經到達商場的中庭。商場晦暗搖曳的光線、焗促的空氣、看起來很舊的膠墊椅子,這種和香港摩登商場的對比,令海軍商場更蒙上一層懷舊的色彩。
再往前走便是商場中庭,在往日大概是面向列國水手的服務站,今日空蕩蕩的商場地下中庭大堂,仍保存著詢問處、旅行社專營酒店行程代訂和暫托儲物櫃。詢問處有個阿姨,說著一口流利英文和商場的外國員工交談著,以前外國水手來香港第一個和本地人接觸的機會,應該也是從這裡獲得。



在旅遊數碼化的今天,詢問處還放著打印版的香港旅遊小冊子,不知是不是最新版的,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再次有訪客到臨拿起一本。

作為水兵們上岸第一站,商場入面的店舖定位都以貼合飄洋過海的異國水手所需為主。海軍商場裡有裁縫店、理髮店、手信店、郵局、餐廳等,據說曾經有賣pizza的麥當勞,但現在和郵局一樣,也關門大吉了。



除了一樓已經開業十年的連鎖意大利餐廳,二樓也和商場地下一樣,人跡杳然。曾經這裡也是人來人往熙來攘往的地方,但隨著訪港軍艦減少,今日的海軍商場只餘寂靜,除了保安、清潔姐姐、樓上意大利餐廳的員工,我倆是唯二的外來訪客。
二樓的西裝店、書店、雜貨店、辦公室,至今還在營業,但一如整個商場的格局,尤其是西裝&雜貨店售賣的食品的包裝、和度身訂製西服的樣式,一種不屬於現世的感覺。然而比較有「人氣」的一角也是這裡了,據說西裝店的歷史悠久,老闆是個很有故事的人,這次匆匆一遊就沒有入去「混吉」,大家想知道更多故事可以上網找找人訪來看。
海軍商場就在城市的中心,卻被你我遺忘了。原本因為好奇走了進去,走著走著,卻有種漸加強烈的「疏離感」。在現代人如你我的眼裡,這都是上一個年代的事物,淹沒在喧鬧日常裡的舊人舊事,明明就是文青最推崇不過的「Vintage」,然而這最真實的歷史印記,卻因為沒有資本化的包裝和marketing,最後只能乏人問津地消隱。
新聞說分域碼頭的地權將於2021年到期了,至今還沒有重置的方案。染上幾分舊的壁畫、泛黃的門牌、厚重的桌椅,將會伴隨著舊香港的記憶同步拆下。或許,這個充滿上世紀色彩的一隅將不再存在。
香港是我們土生土長的地方,但好像一直也沒認真研讀自己城市的歷史。自有記憶以來,以前的城市風格一直在變換,很多我們珍而重之的角落,例如皇后碼頭、利東街、舊屋村,城市發展規劃不停把舊建築推倒重來。
最近看了一輯舊中環的照片,除了婉惜那美侖美奐的歐式建築,就覺得,如果再不好好記錄,之後就連回憶的空間,也沒了。他們常説以前的年代最美好,既然無法複印舊歲月,為什麼偶爾又不能後退?人要往前走,這個又再煥然一新的城市,又剩下什麼呢?
.
.
/ #莫嘉在香港 /
📍 海軍商場 , 灣仔 分域碼頭 Fenwick Pier – 灣仔龍景街一號
海軍商場只准會員進入,入會方法就是在門口警衛處,填一張簡單的申請表 —— 只需要填姓名和電話號碼(真是我見過最簡便的申請表),再自行在會員卡上簽名就OK!(費用全免~)!!!!!!!!


–
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*
Facebook page或Instagram還有更多旅遊分享:
Instagram: @monka.ng
Facebook Page: Monka 莫嘉的漫遊地圖
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┅┄*